應學習理論,以適應形勢的需要——張聞天與延安馬列學院
延安馬克思列寧學院(簡稱馬列學院)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所攻讀馬列主義的比較正規的學校,是延安的最高學府。自學院創辦之日起,張聞天就兼任院長,直到1941年7月改組,前后有三年多的時間。為了辦好這所學校,張聞天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對馬列學院始終充滿眷戀之情。1976年6月底,他在病逝前夕曾對外甥馬文奇說:“我一生沒有為黨的事業作出多大的貢獻,但有一點可以自慰的,在馬列學院時為黨培養了一批好干部?!?/span>
精心策劃,親自領導
馬列學院創辦之初,張聞天精心策劃,親自領導,諸如調干部、訂計劃、請教員等事項都直接過問。在他的協調下,學校的教員都是堪稱一流的學者,如艾思奇、陳昌浩、王學文、吳亮平等。
張聞天還指導招生工作。第一班(也就是第一屆)共有學員一百多人。他們當中有久經沙場、赫赫有名的紅軍將領,有堅持地下工作或坐過監獄的白區干部,也有入黨不久、工作經驗不多的青年學生。這部分知識青年在進入馬列學院之前都在延安的其他一些院校接受過培訓,并通過入學考試。張聞天親自主持面試,決定是否錄取。
馬列學院設在延河邊上的藍家坪。半山腰一排窯洞就是學員的宿舍,每個窯洞住十來個人,就是一個學習小組。新老干部混編在一起,他們朝夕相處,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山溝里唯一一間用干打壘做墻、泥草蓋頂的大房子就是教室,每期學員都是在這里上課。教室里沒有課桌和凳子,膝蓋就是每個人的桌子,兩邊放幾塊磚頭,上面搭塊木板就是凳子。設施雖然簡陋,但學員們都為能夠進入這所最高學府而感到光榮與自豪。
開學那天,沒有舉行儀式,張聞天給學員講了話。他說:黨中央早就想辦這樣一所學院,培養和教育干部,提高干部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現在抗日戰爭開始了,全黨更應學習理論,以適應形勢的需要。
張聞天的講課與報告非常吸引人。一位學員回憶道:洛甫同志儀態沉穩而瀟灑,言談簡約而幽默。他平易近人,在他面前毫無拘束感。他去學院的次數不多,每去一次不是作形勢報告,就是講黨的當前政策。他沒有講稿,只有巴掌大小的兩三頁紙提綱,講話層次分明,一環緊扣一環,一步深似一步,以他特有的嚴密的辯證思維邏輯啟發聽者的頭腦,緊跟著他的講話,步入問題的最底層。聽了他的講話,無不欽羨他的學識和才干。有一次,徐老(特立)去學院講話,當號召大家學習哲學時,說過這樣的話:“在我們黨內,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學通了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潤之(即毛澤東),一個是洛甫?!?/span>
1938年12月,在討論學校教育方針等問題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張聞天介紹了馬列學院的情況,他說:“學生學習熱忱很高,進取心很大,培養了學習的興味。有充分時間學習看書,開會很少,采用寬大的民主的辦法,教育方法活潑,沒有教條主義?!彼€非常滿意地說:“我認為馬列學院半年的學習,當(頂)莫斯科兩年?!?/span>
山溝溝里開俄文班
開辦馬列學院,就要研讀馬列原著,翻譯外文書刊,因此必須有一批外語人才。張聞天留過美,也留過蘇,懂英文,也懂俄文,自然懂得外語的重要性。但延安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外語教員。
1940年,師哲從蘇聯回國。他在蘇聯工作與生活了十余年,俄文當然是頂呱呱的。師哲來到延安沒有幾天,張聞天就請他到馬列學院教授俄文。此時,師哲已在毛澤東的身邊工作,事務繁雜,沒有多余的精力與自由支配的時間,且對自己能否勝任教學心里沒底,因此不敢貿然答應。
張聞天不灰心,仍然一股勁兒地勸說:“不要擔心,學校對外語教學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讓學員借助字典看懂馬列原著就行了;如果有人能筆譯當然更好,這是我們的最高要求;至于聽說能力與用俄文寫作,那就看個人的努力與造化了?!?/span>
師哲仍不想接受。張聞天不由分說,拉著他到馬列學院,當眾宣布:“這是你們的俄文教員,兩天之后正式上課?!?/span>
從教師到學員,沒有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是所有的教學設施。然而,學員們的熱情卻十分高漲,呼啦啦報名學習的竟有200多人。
第一次上課,師哲看到下面黑壓壓的一大片,像聽大報告似的,真是叫苦不迭:這可怎么教?黑板上寫的字后邊看不到,嘴里喊著(不是講)后面也聽不清。他從俄文字母講起,雖然是最簡單的,但多數學員仍然像聽天書一樣。
勉強把一節課上下來,師哲就徑直找到張聞天,大訴其苦:“天下哪有這樣教外文的?沒有教材不說,就這樣兩三百人上大課,能有效果嗎?”張聞天拍著師哲的肩膀笑著說:“沒關系,再堅持一下,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果然讓張聞天說中了,聽課的人一次比一次少,最后堅持下來的也就是二三十人。后來,教材的問題也解決了。有了教師,有了教材,再加上學員的努力,馬列學院的俄文教學居然取得可喜的成效,像陳波兒等學員學得非常好,一年之后,一些人甚至能獨立翻譯長篇巨作,后來,這些人就成了中央研究院俄語教研室的骨干。
想當初,張聞天安排學習俄語的時候,曾受到一些人的誹議:山溝溝里面學什么俄語?殘酷的戰爭年代,學習外語有什么用?實踐證明,在這個問題上,張聞天確實是站得高、看得遠。
“根深不怕風搖動”
在30年代初,張聞天曾推行過“左”傾教條主義,在以后的革命歷程中,他一再沉痛檢討,并從中吸取了終生的教訓。然而,仍有些人用老眼光看人,說張聞天是教條主義,說學習馬列著作是教條主義。對此,張聞天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是應當不斷地學習的,我們過去不是書讀錯了,而是讀書的態度錯了,不是以馬列的唯物主義的態度去讀,而是以唯心主義的教條主義的態度去讀。他還說:我們不應當反對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把理論當做教條當然是錯誤的,但學習理論又能結合中國的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地學習馬列理論,不但不是教條主義,而是學得越多越好。
對于種種誤解與批評,張聞天沒有解釋,也沒有申辯,只是寫下一副對聯以表明自己的心境:“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span>
?。ㄕ幾浴吨泄颤h史上的那些人與事》 中央編譯出版社 劉明鋼/著)
文章轉載自:黨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