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97超级碰碰在线看视频免费超_91精品国产综合成人_日日摸夜夜欧美一区二区 - 伦乱视频

首頁
?
鄱陽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0793-6219390
0793-6219390
372833976@QQ.com

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情感認同

點擊:819時間:2024-01-18 08:53:30 來源:南方日報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主觀感受,當客觀事物達到了主體的需求,主體會產生好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進而促進認同。情感認同是理性認同的重要補充,由認知認同向行為認同過渡的關鍵環節,情感認同會產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進作用,比理論灌輸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情感認同,就是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和認可,做到情理交融,從情感上客觀、積極地體悟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精神實質等,使之成為情感的寄托。情感認同是最真摯的認同,其影響力也更加堅毅和持久。在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中,情感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情感認同有助于整合不同社會群體力量實現集體性的價值認同,建立多元情感體驗機制,進一步推進理論學習和踐行。

  提高話語傳播能力,強化情感認同領悟力

  話語不僅可以發揮交流信息、傳遞思想的作用,還可以傳遞情感、激勵人心、增進團結,因此,促進理論術語向大眾話語轉變十分必要。習近平總書記用深入淺出的言語對干部群眾熟知的理念進行詮釋,巧妙地運用了生活中的敘事說理,比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這些語言源于生活、百姓聽得懂、看得明白,通過現實生活中切切實實的情感關懷來增強群眾的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決不僅僅是情感的表達,更多體現的是對背后歷史規律鐵的法則的科學闡述。

  情感是連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一種重要中介,自覺或不自覺地經過主體情感中介發揮過濾、調節和轉換的功能才能順利完成。情感認同的建構和優化實際上反映了具體的人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使情感等特定心理要素結合于話語,從而不斷增強話語對于實踐的反作用效能的邏輯。情感認同在價值思想轉變為價值自覺的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人民自發進行互動和執政黨自上而下地組織相互結合,從而使話語時常帶有情感色彩,同時帶著思想理論的深邃,做到了生活形象性和理論深刻性的融合。黨的創新理論建立在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認同的基礎之上,從而獲得積極的政治化的情感支撐,將情感的政治實踐功能融入話語之中。

  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增進情感認同號召力

  德可為師、行可為范。榜樣是一面旗幟,引領著時代前進的方向,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一種有形的正能量。榜樣常是被人從情感上、心理上認定為值得效仿和學習的個人或群體,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品質會使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使人產生一定的情感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社會有著很強的示范作用。”通過黨員示范和榜樣激勵,能夠有效激發民眾的情感體驗、塑造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引導民眾的社會行為,進而使黨的創新理論變得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和影響力。

  除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還要樹立身邊的先進典型來教育人、感召人、引導人,始終關注并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真正發揮其榜樣示范效應與典型輻射作用,進而影響人民的情感認同。情感對人們的認知行為具有調控作用,飽滿的熱情、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能夠有效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充分理解、接受和信仰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為大眾認同不僅需要理論的真理力量,而且更需要宣傳主體的人格力量。黨員干部和榜樣人物,可以憑借自身的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展現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精神面貌,進一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自信。

  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增進情感認同驅動力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既包括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也指向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隨著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斷現代化、多元化。人民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文化需要演變為多樣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重視人們的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展現出深厚的人民情懷,這種心系人民的深切情感增進了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合理多樣的情感訴求,通過理中蘊情、情理交融,使思維活動和心靈活動有機結合,并不斷引發群體共鳴和塑造價值認同,從而能夠筑牢人民群眾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情感關聯,激發蘊藏于人民心中的創造偉力。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民有著不同的觀念主張和愿望要求。意識形態只有盡力滿足大多數人的訴求時,才能形成情感上的高度信賴,才能把深厚的感情和思想的偉力轉變成內心的強大力量,內化為心性,外化為言行。只有從理性上認識到黨的創新理論對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事業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情感上認同,才能實現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轉化。其中,情感認同是紐帶,實現理性認同與情感認同的交融中,對黨的創新理論形成共識、產生共鳴,最終成為強大精神動力。

  通過政治儀式,提高情感認同感染力

  對一般民眾而言,意識形態的說教和重大理論闡釋,都無法與實踐的作用相比擬。而儀式化的行動,并輔以象征與形象建構等手段,是最有效的實踐方式之一。由于政治儀式可以喚起人民對禮儀所蘊含的價值觀念的情感認同,而日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近年來,我國通過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慶典,以及先后設立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4日國家憲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等。這就是利用政治儀式的情感性實現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借助儀式的移情達成新思想的認同,從而形成相應的心靈共振和情感共鳴,也是儀式氛圍營造的重要目標。這些政治儀式以情感為核心要素,通過喚醒參與者的情感需要,引發人們的情緒感染,不但對宏觀意義上的政治共同體的構建有所助益,而且在滲透與感染的儀式行為中能夠建立起日常的話語習慣與生活模式,為增進情感認同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點。

  ( 作者:金光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情感建構研究”(項目號GD22XDS02)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轉載自:黨建網

關閉